Sunday, November 15, 2009

我的作业 “cultural icon” — — — by 罗佩仪


无论是在这世界还是在一个国家,对我而言“cultural icon”意思是一个出名的人物必须在一个领域里有他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他也必须在那领域里有一定的贡献,才可成为一个“cultural icon”
这次,我所选的cultural icon人物是曾桂安校长。他是我中学的校长。从12岁开始,我已听闻了关于他及当时他工作的地方—沙巴崇正中学,是一间在沙巴可称上顶尖的学府之一。我在崇正待了6年,期间渐渐地与这位充满热心的教育者进行一些交流,并且寻找出那些使他坚持下去的力量。随着时间的陪伴,我们的关系就像是父女般的亲上加亲。其中,种种的经历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他处事的一面,他的人生观,甚至他是如何创出属于他的春天。
1976年,他在纽西兰大学“电脑数学系“毕业后,有三份工作让他选:银行高级行政人员,政府财政部电脑部的高级行政人员及沙巴学院的数学老师。结果我毫无犹豫的选择了 “物质回酬”最低的老师。1976年8月15日开始当老师至今不但从未后悔过,而且还常常为这明智的选择感到自豪。这肯定和他的人生观有密切关系。因为他认为物质是基本需求,而精神才能使人获得真快乐和真满足。
他一生庆幸未陷为物质牢狱的俘虏,但却在精神天堂获得自由解放。他在教育界服务了30年时,受全国董总的《华教导报》邀请,写过一篇散文感想,他把题目定为: 《永远的25岁》。 内容大概是描述他自从投入教育至今,天天快乐似神仙,快乐得不知日子过,30年如一日,所以服务了30年后的年龄是“25岁零1天”。他祈祷上天,再给他多活几个30年,那么他就可以再教多几个30年的书。到时, 的年龄将是:“25岁零2天” ,“25岁零3天”, “25岁零4天”。哪, 他不就是永远的25岁了吗?
校长9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而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医好天下母亲,不要让天下孩子成为孤儿。在他10岁时,整排加雅街店屋被火烧毁后,爸爸和他们8兄弟妹,及所有的居民都流离失所。此时他又改变志愿,立志做个工程师,为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做房子,让所有人都有房子住。就是因为他看到太多不开心和痛苦的人,17岁时,想当一名画家,画尽天下最美的事物,让他的画安抚天下受伤的心灵,抹干天下的眼泪…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像是一条条的溪流,流成现在的曾校长。
目前,曾校长担任着马来西亚“行知发展中心”总裁。“行知发展中心”是沙巴州第一个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赏识教育为己任的民间注册组织。该中心专为学生、老师和父母举办教育讲座,安排国内外教育旅游,是非盈利的。而我,也是该中心的义工之一。当中不少人参与离开,但是我感到荣幸能加入这个行知行列“立足大马,放眼全球,行知领航,学做真人,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这团体不单单给了我机会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也让我学习如何赏识别人的差异,和他们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甚至要感谢这些人的出现,才能成就我塑造好的品行。
当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考验,它一直都磨练我,让我学会去做个真人。 我印象中的曾校长是很有亲和力的,连我老妈也赞同这个说法。他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特别是小朋友,他们都很喜欢靠近他,总是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他。无论到哪里,他总是被人尊敬的,这就是他的魅力。校长也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每一次的讲座都令每个人的内心里有所感动。他经常告诉老师“教育是良心的一种事业”,“教育是心换心”。
从他身上,我也看见了那些人的心都是他一点一滴地用自己的心去换回来的。 每当我看到“大拇指”的时候,就想起了他,因为这动作已经成为了他经典的招牌。他也是我生命中的一位贵人。为什么我会那么说呢?他就好像是我的第二个爸爸一样,虽然我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但是他却是那么地疼爱我,教育我如何去赏识别人和自己甚至要我学会去赏识自己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亲。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不断地为我加油,鼓励我,甚至帮助我重新定位我的人生观。我特别喜欢校长拥抱我的时刻,因为能感受到他的爱。据说,拥抱就是最直接表达爱的方式。所以,我立志也要像他一样学习去拥抱孩子。 我曾有过两次的经历,第一是在我大学开课之前,我在妈妈的幼儿园里当助教。我在旁一面观察着那些幼儿园老师的教学方式,一面学习着如何运用赏识教育。结果,这群可爱的小孩子就像校长所提过的例子一样。老师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对学生今后的影响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也不例外。我所学习到的是千万别忽视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这些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心想什么,就会看到什么”,不论好的,调皮的,反应迟钝的,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每一个都是最棒的,因为他们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好孩子”。 第二次呢就是我在行知当义工的时候,我是负责接待中国深圳来的小朋友,我特别喜欢拥抱他们,也不懂为什么。后来,姑姑告诉我其实他们都很喜欢我,因为我会懂得怎么去爱他们,拥抱他们,而这些孩子也是有感觉的,他们感觉到爱的力量,无形中他们也常常亲近我,分享他们的故事,笑话等等。原来,爱的力量是充满魔力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爱,所以爱是要学习的,爱不是天生的。我所学习到的是当我懂得去爱孩子的时候,要懂得他们的心,让他们切实感到被人爱,那么他们自然而然也会从我身上学习到如何去爱,懂得回应我。所以,赏识教育是“谈恋爱”教育方法,是互动的。 问题是现今的父母往往爱自己的孩子爱到自己很痛苦,孩子也被他们爱到很痛苦。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出现呢?关键就是问题出在他们用错方式去爱孩子了。以前,父母们都是在抱怨的教育里成长,理所当然也造成他们继续使用传统和错误的理念来教育下一代,把孩子给爱惨了,而曾校长的爸爸也不例外。当时候,9岁的校长失去了妈妈,而他的爸爸得照顾家中的8个孩子,是非常辛苦的。校长也是其中一个在抱怨教育制度下长大的孩子,被爱的很痛苦。 后来,我问了校长3个问题,而他的答案顿时让我明白为什么他一直都在坚持着传播赏识教育的种子。无形中,他对我的影响力也就更大了。曾校长认为每个人,都因为一项“明天会更好”的使命而来到这世间。他是为了明天的教育事业而来的。打从心里,他爱孩子,爱他的民族。他爱马来西亚,但更爱全人类事业。就是这种“爱”让他感到天天快乐,活着充满意义,满身是劲,人生因此没有遗憾。所以投入教育事业以来,乐趣无穷,天天活在教育的梦幻乐园。 从事教育33年,他发现了现在的教育走错了路。它变成逼孩子不快乐的读书考试。文凭成为孩子读书的目的,考试成绩成为老师教书的最重要的目标。很多孩子因此不快乐,身心不平衡而没有全面的发展。大部分的孩子,即使念了大学,思想庸俗,没有梦想,一生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孩子不能成人,也不成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发现了传统的角度老教出抱怨的下一代,他们长大后成为抱怨的大人。结果不论是父母、老师、官员、所有行业的人都每天在抱怨着。这种教育被他称作“抱怨教育”,也叫“假教育”,是个对不起孩子的教育。因为他认为“真教育”应该是为人类培养出问题解决者,来为社会解决问题。那么,明天才会更好。 其实,真正的教育是对得起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天乐学,老师乐教,学校成为学习的天堂。每个孩子都能成人又成才。 教育是一种良心的事业,不但应该对所有的孩子负责任,也应对民族、国家、全人类负大任。因为教育不但深刻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的希望,也因此促成一个民族的兴亡,决定一个国家的盛衰。总的来说,教育是孩子、家庭、民族及人类的希望工程,是播种人类春天的事业。所以,他开始不断的推广赏识教育,因为赏识教育就是一种真教育。它是一种符合人性和大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它不但有利于教出问题解决者,更有利于培养出认识自己、乐观自信、心灵舒张、潜能获得全面发展,爱已爱人、热爱民族,建设国家,放眼世界的的真人、正人。正如他所说的:“赏识教育是播种人类春天的事业”所以,他成立马来西亚行知文教发展中心,用这个平台到全国去播种,和国外所有拥有共同理想的有心人结盟,有目标,有组织的携手为天下的孩子,不分民族、宗教、语言来传播春天的种子。 我仔细想过,现在大家每天都活在抱怨世界里,局长有局长的抱怨、校长有校长的抱怨、教师有教师的抱怨。在这种抱怨环境中, 身为学生的我们想不抱怨都难。那么如果一个人整天生活在抱怨之中,而不是想办法改变,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从那时候开始,我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是否属于抱怨者的行列?如果每一个人都一直继续生活在这种抱怨环境里,那么以后的世界都会充满着抱怨。你怨我,我怨你,一直到世界变成冷漠无情,没有人情味了。万一没有人愿意先去作出改变,那么慢慢地这个“抱怨”毒就会一直蔓延,直到下一代,永不停止。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把问题解决; 一味的抱怨只能让自己更加的不堪.,而这世界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超人! 我可不愿意自己的后代在这种教育之下长大,逐渐变成为现今社会的问题制造者。所以,我要努力学习赏识,不做抱怨者,要把好的教育传承给自己的孩子,活出精彩的赏识人生。 我还记得,以前我总是排斥去当一位老师,因为觉得它是一个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工作。老师就只会教他们自己的书,只要把知识传给我们就够了,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学生,整天只是在批评我们,拿我们来做比较,偶尔称赞几句而已。恰好我妈也是位老师,从她身上,我也看到了抱怨的果子,每天我就只是在听她抱怨。那时候,我并不“认识”赏识教育,我也不懂得如何改变妈妈的习惯。无形中,造成我对老师这一类的职业有偏见。所以,我一点都不想做老师,自己一直尝试寻找别的专业方向。 但是,中学时期的我知道了关于赏识教育,也让我的一生从此改变。这都要归功于这位校长因为是他在崇正开始了他的赏识教育理念,是他让我意识了赏识教育的厉害。是他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管道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的人;而老师则是这个管道的重要关键人物。在我高三的时候,我也开始认真的地去想一想自己的志愿,该走向哪一个领域发展。我有点混乱,当时候向校长索取意见及看法。校长与我分享了关于他的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是选择一种职业,也是自己最希望做的事。第二个梦是把第一个梦做好,做熟,做透,做精,做到有成就。第三个梦是把第二个梦铸成一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业。从他的分享中,我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为了赚钱,为了服从父母安排等等各种原因来作为他们未来之路的选择。 我曾因为好奇而问他,当初他在我这年纪的时候都有着怎样的想法,他是怎样走出来的。他的答案关键就是人的“人生观”。从毕业刊的留言中,他给高三同学的毕业纪念册和在他高中毕业刊的留言,他是这样写的: “人生如火石之光,不要让时光缠绵在无谓的烦恼里,应乘青春年华时攀上学术的高峰, 好将来发挥我生命的创造力,才不枉来此一生。” 虽然当年他也不知如何去落实,但 18岁中学毕业时,年轻的心已很理解“不能让青春留白”,并已埋下“长大后要做个有用的人”的心灵种子。人的一生,选择适当的职业当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有个正面积极的人生观。一旦你已拥有了积极的人生观,你自然会选择一个符合你的价值观的积极职业去完成你一生的积极的梦。 校长从小深受爸爸和婆婆的身教影响,那就是“对民族教育的执著”和“坚持做好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成为信仰“华教”和“好人教”的信徒。同时,也要一生做个好人,即使遇到什么困难,也阻止不了我要做个对得起民族、不忘本的华人。这些都成为他长大后的价值观的基础元素。校长与我分享他在纽西兰的日子。在他到纽西兰升大学,那是他一生中的另一个转捩点。在那里,他厘清了“国家”意识。因人在英国殖民地的“奴隶教育”中长大,根本没有“我就是未来国家主人”的意识。但是他离开了家,才体会及了解家的意义;离开了国,才会认清了国。纽西兰学校培养孩子将来要做“国家未来主人”的清晰方向,而他的大学预科班同学的“主人”意识,令他深感震撼!所以,在1970至1976,6年余,他每一天都在生活中目睹了纽西兰人的正义感,也亲身体验浩浩荡荡的70年代的全球学生的正义运动,不但增添他大学生涯的色彩,也加深了他一生要做个有用的人的信念。 这一切种种地故事和历史,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和自己所追求的梦。因为他,我更加有心想要投入教育里工作;因为他,让我看到一个希望;因为他的亲力亲为和执着,让我深入明白为什么他要把赏识教育国际化。我要向他学习,所以立志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也要成为孩子们的希望。我要为这社会培养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即使身处在多么抱怨的环境下生长,我应该要像莲花一样,出于泥而不染!

No comments: